川仪股份生产车间及设备。 黄剑波/摄 陈锦兴/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唐强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是仪器仪表产业的重要分支,是保障国民经济重点行业运行,构建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的基础技术手段和支撑。
在近60年的创新奋斗史上,川仪股份(603100)专注于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及工程成套、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控制系统及解决方案三大产业集群,并借力资本市场稳步发展,从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对标国际先进企业,旗下智能调节阀、智能压力变送器、智能流量仪表等多款产品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证券时报记者走进川仪股份,董事长田善斌讲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故事。
1 推进国产替代
国家重点布局的全国三大仪器仪表基地之一、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走进川仪股份总部大楼,证券时报记者看到公司各类奖状、证书整齐地挂在荣誉墙上,记录着公司近60年来薪火相传所取得的成就。
“从三线建设内迁组建企业到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制造业领军企业,在这60年的历程中,川仪股份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史,正是川仪股份一直坚持‘聚焦主业、持续创新’,才成就了今天的行业地位。”田善斌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川仪股份所处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行业是仪器仪表大类行业中第一大分支行业。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来看,行业成长出艾默生、霍尼韦尔、西门子等众多百年老店;从国内市场来看,根据工控网数据,自动化仪器仪表国内市场规模414亿元,且外资品牌占据较大份额。
诚通证券认为,针对同一行业同一项目,产品谱系的完整性也十分重要,单机产品很难打入下游供应链体系。只有把不同功能、不同“点位”的产品提供全面,打造综合性、一站式解决方案,才能满足客户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川仪股份已成为我国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领军企业,产品涵盖智能变送器、智能调节阀、智能流量仪表、控制设备及装置、分析仪器等各大类单项产品,以及系统集成及总包服务。此外,川仪股份还开展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进出口等业务。目前,川仪股份仪表品类丰富、产品谱系完善,几乎涵盖流程工业自动化所需要的所有产品大类,具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正在积极拓展各类仪器仪表中的高端产品。2024年半年报显示,川仪股份旗下智能执行机构、智能变送器、智能调节阀、智能流量仪表等主力产品,销量分别为2.97万台、20.29万台、7.53万台和3.17万台,产销率分别达到98.68%、101.78%、101.47%和89.13%。
“从技术层面来看,川仪股份正大力推进‘对标赶超’战略,坚持锻造川仪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田善斌表示,第一,川仪股份面向行业前沿技术,打造了智能压力变送器、智能流量仪表、智能执行机构、智能阀门定位器等一批世界级产品;第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卡脖子”难题,集中力量攻克核电仪控产品关键技术;第三,面向经济主战场,超低温蝶阀、PDS高频球阀等30余项在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第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加强新产品新市场拓展,推出激光分析仪、粉尘仪、VOCs分析仪等。
在田善斌看来,长期以来,川仪股份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导产品技术性能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川仪股份为加快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引领我国自动化仪表技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川仪”品牌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据了解,川仪旗下智能压力变送器开展核心部件减重降本和国产化替代、电子远传优化设计、耐辐照指标提升等,不断增强产品稳定性,满足核电等市场开拓需要。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阀门及类似装置进口额约为74.58亿美元,出口额约为63.85亿美元(主要为出口在华代工产品的价值量)。
诚通证券研报指出,川仪股份的下游石油石化、钢铁冶金、电力、环保等领域均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在供应链资质选取上可能更倾向于国企品牌。工业仪器仪表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支撑,其国产化势在必行。
2 率先布局智能化
随着智能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发展,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何把握本轮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对此,田善斌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公司密切关注下游石油化工、冶金、煤化工等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把握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市场机遇,大力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及品牌建设,深耕现有市场,开拓增量市场,布局潜在市场。同时,公司强化市场需求对接,优化产品性能,扩充产品品类,提高解决方案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需要指出的是,自2014年上市后,川仪股份便率先布局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新建了46条智能生产线、7个重庆市数字化车间、3个重庆市创新示范智能工厂,主力产品产能提升近3倍,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来到车间,川仪股份技术人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公司采用全自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代替人工手工作业模式,现在1个工人可以操作1条甚至是多条生产线,设备启动之后,从上料、组装、焊接、转运、零件缺陷判断、加工质量检测等全工序都可以实现全自动智能管控,产品制造的一致性得到很好的保障,制造质量等得到了极大提升。
田善斌进一步指出,川仪股份还利用工业软件、边缘计算、物联网技术等技术,有序推动公司设计、生产、管理等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工业自动化仪表的稳定性、可靠性、特殊场景的适应性,助推降本增效。
在川仪股份电子板卡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块变送器的主板,经过锡膏印刷、表面贴装、回流焊,到达在线AOI自动光学检测点,AOI对焊点、器件外观、极性等进行自动检查,接下来经过全自动异形件插接、程序下载、调试、温度补偿、选择性涂覆,再通过成品检测,最后入库。
整个过程实现自动化生产,确保全流程跟踪,数据可追溯。在智能变送器生产车间,生产线采用多机器人协同、高清视觉检测、物联网数据通信技术,实现了工艺过程自动化、制造信息数字化、制造过程无人化,单班产能翻番,制造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川仪主要的生产装置全自动充灌系统、自动补偿校正系统等均是由公司技术和生产骨干集思广益研制出来。
3 持续研发创新
作为一家创新驱动的企业,持续高比例的研发投入为川仪股份提供了澎湃的发展动力,这也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树牢‘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的理念,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创新能力与体系平台建设、聚焦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建设。”田善斌对记者表示,川仪股份积极布局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加快攻克核心技术,为国家安全、产业基础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田善斌指出,川仪股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产线数智化改造,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川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加快锻长板补短板,突破“卡脖子”技术,助力国民经济关键领域高端装备自主可控。
那么,川仪股份在创新领域开展了什么具体的措施?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川仪股份健全创新体系,升级组建川仪研究院,深化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核电仪表、石化高端仪表、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不断加大投入。2020年以来,川仪股份研发投入累计19亿元,占营业收入7%,年均增长17%。
此外,川仪股份还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强化创新激励。目前,川仪股份正推行重大专项团队、“揭榜挂帅”、科技分红等创新攻关模式,对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重大科技成果给予百万重奖,3年来累计兑现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激励5300余万元,项目收益分红315万元。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举措,也为川仪股份带来了显著的成果。2023年以来,川仪股份与上海核工程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航、哈工大等联合攻关,先后完成了“核电厂1E/非1E级热扩散式质量流量计研制”、“1E级压力和差压变送器研制”等1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推出1E/非1E级热扩散式质量流量计、1E级压力和差压变送器、三门远传变送器、汽机旁路调节阀等多项成果产出,突破了核电、石油、化工等重点领域关键仪控设备“卡脖子”难题,增强了行业影响力、带动力,也为川仪股份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田善斌对记者表示,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技术积淀,川仪股份子公司四联测控于2018年推出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送器,测量精度0.04%(最高可达0.025%),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四联测控年收入8亿元。此外,川仪股份自主研发的高温熔盐阀,在中国首个百兆瓦级光热示范项目上稳定运行,目前川仪调节阀公司年收入16亿元左右。
对于未来,田善斌指出,川仪股份将继续围绕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一是固优势、锻长板,进一步推动现场智能仪表、控制阀等主力产品提档升级和品类齐备,壮大世界级产品集群,实现“硬件更硬”;二是补短板、强弱项,发力DCS、PLC、SIS、SCADA系统产品和工业先进控制软件产品,促进“软件做优”;三是依托软硬一体化产品体系,形成服务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完整能力,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