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坚持长期主义、秉持“不做则已,做则至全”的治理理念,是实现城市善治、增进民生福祉应该思考的问题。走好“科学决策-全程监督-社会共治”之路,城市建设才能“上大分”,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更幸福。

修路招标完成4年仍未修建,媒体:“半截子”工作思维要治

河南郑州新郑市一条道路工程已经招标完成4年了,却一直未修建,每天堵车,遇到雨雪天气更加严重;贵州贵阳花溪区一个地铁出口附近的“半截子路”已成收费停车场,机动车需绕行1.5公里左右通过……据2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近来,不少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反映“半截子路”问题。

“半截子路”并非新情况,有的是早有建设规划却一直不动工,有的是短短一段路修了好长时间,有的是早已修好了迟迟不通车,还有的是好好的路被各种障碍物“拦腰”截断……或是狭窄拥堵、坑洼泥泞,或是目的地近在眼前却只能绕行,不难看出,这些“半截子路”已成交通脉络中的“梗阻”,影响公众出行,影响道路交通安全,还可能在有些情况下增加应急救援的难度。

时下,我国城乡路网规划和建设的能力、水平毋庸置疑,所以“半截子路”的存在才更显突兀。这不仅暴露出个别地方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也反映出城市规划建设、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比如规划与实施脱节——有些道路在设计时并没有充分调研,没有掌握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具体情况,由此导致建成后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一些道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因拆迁纠纷或补偿问题长期搁置,或因资金链断裂、地下管线及高压线迁移等协调问题导致施工停滞。

比如行政逻辑与民生需求错位——有的地方为给政绩添彩,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开工轻收尾”的倾向;有的地方协调沟通机制不畅,导致相关道路建设因权责不清、协作困难而陷入“九龙治水”、相互推诿;有的地方招标建设不公开不透明,导致相关施工建设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比如监督、问责机制缺失、弱化——有的地方对道路规划和拆迁方案等事先未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建设资金和材料的使用、工程进度等缺乏社会监督渠道,对工程停滞、延期等情况的问责也比较罕见。

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当下,个别“半截子路”的存在显然与现代城市的风貌格格不入。对此,周边居民有目共睹,相关部门也不该置之不理。

进而言之,“半截子路”或许只是一个缩影,在更广泛的社会治理中,这种“半截子”现象不时发生。从基建领域的“半拉子工程”、烂尾楼,到社区医院、第三卫生间、盲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而不用、建而难用,再到智慧城市系统因数据壁垒无法联通、一些地方仅设有分类垃圾桶却没有后续分类处理工作等,类似的半途而废、有始无终,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与经济损失,而且可能为公共环境与安全带来隐患、引发一些社会矛盾与纠纷,影响地方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这些“半截子”现象,可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反面教材,而比这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半截子”思维。很多时候,有始有终、善始善终“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政策层面的衔接不畅、价值层面的功利短视、执行层面的敷衍懒惰等共同构成了“半截子”思维的现实土壤。如何更好地坚持长期主义、秉持“不做则已,做则至全”的治理理念,是实现城市善治、增进民生福祉应该思考的问题。走好“科学决策-全程监督-社会共治”之路,城市建设才能“上大分”,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更幸福。

近年来,各地“马上办”“最多跑一次”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改革如火如荼,家门口的街道建设却频频“烂尾”,这样的反差值得反思。比起更复杂的社会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显性和具象,改善成效也更易被看见,期待相关地方能尽快将民之所呼转化为政之所向,让每条路都能畅通无阻,让善治照亮城市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