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在某一天清晨,还躺在床上的你听到窗外的声音,眼睛里呈现出房间一览无余的面貌,甚至能呼吸到某家厨房飘来的香味。但你此刻的四肢像上了石膏, 眼皮沉重,喉咙发紧,全身上下动弹不得。
“鬼压床”的感觉,很多人都体会过。但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确实是被鬼压床了,而那是鬼的KPI之一。你会不会觉得好笑又心酸?

《诡才之道》海报
2月22日上映的《诡才之道》可以说是一部旗帜鲜明的反类型鬼片,这次它将人间职场的风刮到了鬼界,讲述了一个“冥界娱乐圈”故事。生前毫无亮点的“同学”(王净饰),意外身亡后身为四处游荡的新鬼,在面临即将魂飞魄散的危机时,遇到了三流阴间经纪人Makoto(陈柏霖饰),在过气女鬼天后凯萨琳(张榕容饰)的调教下,要在曾经的闹鬼圣地“旺来温泉大饭店”吓出风格、吓出水平,打造新的鬼界都市传说。
用类型片元素一锅乱炖对冲传统鬼片的边界
以往传统鬼片,往往依赖于恐怖氛围的营造,通过血腥、暴力或惊悚场景来刺激观众的感官。在东亚语境里,鬼则常常暗藏于日常的场景中,或穿梭于风水和符咒之间,目的是调用观众熟悉的日常知觉来制造恐怖奇观,比如去年大热的韩国电影《破墓》。
但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即使是鬼片,它亦面临着观众的审美和惊吓阈值越来越高的挑战。于是,近些年,鬼片也卷到了叙事层面的新高度,如2022年的《咒》使用了元叙事来打破观众的第四堵墙。


《诡才之道》剧照
《诡才之道》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同样依托中国台湾地区真实的传说事件,却将视角聚焦到形形色色的鬼身上。表面是新颖的反类型外衣,内里却是将各种类型元素一锅乱炖,推演到极致。比如鬼在完成吓人(电影中称之为“灵骚”)工作时的状况百出,所有惊悚的情节都迅速被喜剧元素拦截,观众还没来得及被吓到,就先笑出了声。此外,多种媒介的介入,直播文化也成为故事脉络之一,人鬼殊途同归,共同在一块电子屏幕里争奇斗艳,也成为这个时代流行文化中的一个注脚。
在情节设置上,故事更是将活人在职场辛苦打拼的逻辑嫁接到鬼的世界里。各路小鬼使出浑身解数,只为完成鬼委会的KPI。当公司业绩下滑,业绩不达标的小鬼当即魂飞魄散的下场,共振了职场牛马被无情辞退,从公司里消失的命运。新鬼组合“辛亥三姐妹”因经年累月高强度工作,而两眼无神,满脸疲倦,在听到老板鬼杰西卡说“今天下班”时相拥喜极而泣的场景,“班味”更是直冲观众天灵盖,令我们想起无数个并不遥远的,老板要自己留下来加班的下午。
如果是抱着肾上腺素飙升的期待来,恐怕会发现,在这部影片里,吓人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事情。不过,做鬼都会被抓去996冲业绩,想想也还是挺恐怖的。
东亚人到死都在卷?死了也逃不过996和优绩主义
一部“班味”很重的鬼片,同样浓重的,是被优绩主义笼罩的东亚人的一生。大抵这片土地上的小鸡崽们底色总是相似,废柴主角“同学”的人设就是导演徐汉强的童年复刻,被不够优秀、“不被看见”的阴影缠绕了一生。到了鬼界,却发现这里的生存逻辑和阳间竟然是共谋的,要想不消失,就要努力被看见。可是怎么才能被看见呢?鬼后凯瑟琳(张榕容 饰)给出了答案:有才华的鬼会被看见。原来,阴间也同样遵循着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局平平无奇的小鬼,依然要为出人头地的剧本卷生卷死。
但优绩主义最大的Bug在于,优秀是没有终点的,但不够优秀的焦虑,可以延宕至永恒。一旦进入这个系统,就要一辈子被嵌在齿轮上不停旋转。因此,即使是功成名就的老鬼凯瑟琳,也要日复一日刻苦操练着基本功。


《诡才之道》剧照
整部电影最有力量的一句台词来自于“同学”的“好恨啊”,导演借助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反叛的态度。在影片中,不是“同学”的才华被看到了,而是她代表的东亚小孩们长久的精神内伤被看到了。“好恨啊”所隐含的委屈和愤怒,像打在空气中的一拳,在故事中被具象成了同学的纵身一跃,和最后小鬼们的长夜奔跑。虽然优绩主义的魔咒无法被打破,但只要可以“看见”他们,无论多狼狈的姿态,就可以算作一种微小的胜利吧。
人鬼不再殊途,对鬼的想象注定变得贫瘠
在各种各样的噱头和类型元素之下,故事的落脚点仍然是人文关怀。回顾近年来神魔仙鬼叙事的电影,可以发现无论题材和叙事如何变迁,兜兜转转,话题总归会回到“人本位”的讨论上。无论是表面上活人做死人生意,实际上是超度活人执念的《破·地狱》;活人跟死人冥婚,给予了少数群体勇气和信念的《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神仙们合体献祭,成就王子命运觉醒的《封神》;还是直接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把人的价值打在了公屏上的《哪吒》,越来越以人为本的世界观,目的从来都很聚焦:当代人的精神堡垒破破烂烂,电影来缝缝补补。可以说,为了讨好活人们,三界牛鬼蛇神也是卷出了新高度。


《诡才之道》剧照
当接力棒终于传到“鬼”手里面,在人本位的需求下,人鬼不再殊途,而是镜像的关系时,对于鬼的想象似乎就注定变得单一和贫瘠。就像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对于“未然”状态的强调那样,人类通过伟大的想象力存在和前行,创造了一个个形态迥异、千奇百怪的鬼神形象,或可怖威猛,或慈悲和善。这些人还无法探知到的维度,就像小径分叉的花园,永恒吸引着我们靠拢,上升。当奶头乐般的即时快乐过度代偿,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想象力,恐怕也将逃难被收编的命运。
而当一部鬼片,不再让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人和未知事物的界限,会变得怎么样呢?借用片名玩的梗来说:鬼才知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