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事关存款准备金制度,人民银行释放新信号。2月1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日前《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人民银行开辟专栏,讲解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动态演进,并指出,“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好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政策调控功能”。
存款准备金率灵活调整,对货币总量适度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货币政策的关键操作之一。回顾2024年,人民银行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超过2万亿元。
而在总量调控的同时,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在动态革新。根据《报告》专栏的解析,典型的几番改革包括,设计定向降准政策、将存款准备金的考核方式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等。比例考核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两项优惠政策的目的达到以后,于2021年退出,人民银行对所有金融机构实施当期最优惠档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增加了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资金来源。存款准备金工具用于总量调节的功能更加聚焦,存款准备金框架也在由复杂向简明演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宏观调控思路也在加快调整优化。其中对于人民银行的职能发挥来说,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加快转型,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正如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2024年6月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而降准作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未来作用或将跟随弱化。“在货币宽松执行上,应有更丰富的政策选项。”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如是说道。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报告》提出“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表明降准降息仍值得期待。但“择机调整”,既体现了主动权,也表明了约束条件。未来政策变化需综合考量国内经济形势、海外经济与货币政策、利率风险和股市走势等方面因素。为此,去年四季度降准预期以及年初以来货币宽松预期均落空,或均与此有关。
制度动态革新的传统延续、调控框架转型的必然要求,多方因素推动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呼声渐起。整体来看,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增强宏观调控效果,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人民银行通过《报告》已然释放新的信号,具体改革方向是怎样的?在多名分析人士看来,放宽底线、扩充纳入准备金的资产品种和范围、优化定向降准考核方式等举措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将准备金率下限取消或下调至3%,可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压力。此外,考虑到后续货币政策改革方向仍是数量向价格转型,在价格主导的政策框架下,压降存款准备金率下限的负面影响可能更为可控。”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
田轩同样指出,上述改革合理性较强,取消5%的底线或下调至3%可以进一步释放银行的流动性,并与国际上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趋势同步,更大程度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型工具进行货币政策调控。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