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整个2024年,英伟达公司创始人黄仁勋频繁提及“具身智能”。去年,他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场交流中表示,人工智能领域正呈现出两个显著的发展趋势:一是AI智能体的进步,二是机器人的应用。他预计,只有汽车、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有望实现大规模量产。
如今来看,他对于具身智能的判断正在成为现实,并且获得更多大厂的认可。
2月19日,根据招聘平台的最新信息,蚂蚁集团旗下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招聘大量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相关岗位。猎聘网显示,该公司招聘的岗位包括人形机器人系统和应用软件工程师、人形机器人硬件结构工程师、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软件工程师、人形机器人整机/硬件产品专家等,工作地点涵盖上海、杭州两个城市,薪酬范围高达35-80k之间,提供16薪。
天眼查APP显示,上海蚂蚁灵波科技于2024年底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专注于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意味着蚂蚁集团才刚刚启动具身智能的研发不久。
对此,蚂蚁集团方面回应称,去年注册成立的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将聚焦于具身智能技术和产品研发。据界面新闻从内部人士处了解,目前项目仍在启动初期,2024年会有更多进展公布,重点或是人机交互。
该消息传出后一度引发资本市场关注。2月19日,A股机器人概念股迎来普涨,长盛轴承、汉威科技、双林股份等多股涨停。
在人工智能的巨大浪潮下,大厂入局AI已经是无需论证的决策。过去一年,蚂蚁集团频繁公布AI相关的业务进展,细至支付宝APP内的AI应用探索,大至集团层面的战略布局。去年10月16日,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在公开会议上表示,下一个十年,蚂蚁将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聚焦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技术。
而在当下这一时间节点,高达1亿元的注册资本算得上不小的投入。蚂蚁集团为何会选择具身智能这一方向?
自2023年人工智能应用爆发以来,具身智能就成为业界公认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近两年,多地政府都在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入局者日益增多。根据智源研究院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发布或在研人形机器人接近100家,融资规模超100亿元。因而也不难理解大厂的躬身入局:截至目前,苹果、华为、百度、vivo、富士康、小米等都已经在该领域布局。
进入2025年,具身智能再次掀起热议。一方面,具身智能企业的最新动作引发瞩目,例如,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和G1人形机器人于2月12日在京东旗舰店上架开售;另一方面,大模型的更新也在推动应用的发展。民生证券最新研报显示,作为AI端侧另一大赛道,人形机器人同样受益于DeepSeek R1带来的成本下降,更“廉价”的人形机器人,即将面临更快的量产和更庞大的需求。
回到蚂蚁集团对于AI的布局上,其选择下注具身智能,实际上也有迹可循。
2024年11月,星海图(苏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超2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高瓴创投(GL Ventures)、蚂蚁集团领投。这家公司是典型的“具身智能”初创公司,于2023年9月成立、公司创始人团队由90后成员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蚂蚁集团此前已经对AI产业的上下游进行了多次投资布局,除了机器人赛道,蚂蚁集团投资的AI企业还包括专注于搜索产品的秘塔科技、聚焦生成式AI的爱诗科技、生数科技等等。
一位AI方向的投资人向界面新闻分析称,从目前的投资情况来看,很难说大厂有确定的投资方向,大家都在瞄准明星AI项目,没有明显的偏好和趋势。但大厂的优势在于应用场景和算力资源上的扶持。作为一个业务支线丰富的科技公司,蚂蚁集团选择具身智能进行自研,或许也是渴望更有确定性的落地应用。
但从蚂蚁自身的AI应用来看,很难说目前有令人满意的成果。2023年11月,蚂蚁百灵大模型完成备案;2024年,蚂蚁集团加快应用开发的步伐,主要载体依然是支付宝。公司也曾透露,大模型领域蚂蚁重点突破三个应用方向:生活管家、就医助理、金融助手。去年,蚂蚁集团发布的成果包括AI金融管家“蚂小财”,以及AI生活管家APP“支小宝”。
这些应用未在C端(用户)市场掀起水花,与此同时,行业内的竞争却正在加剧。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12月,AI原生APP月度活跃用户已突破1.2亿,豆包、Kimi、文小言“三强格局”形成,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7523万、2101万、1224万。
因而在AI应用的探索上,蚂蚁集团必须找到更多支点。一位蚂蚁集团前高管向界面新闻分析称,蚂蚁自研具身智能,更多还是希望做出科技上的创新,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不过,即使是蚂蚁集团这样的大厂,在具身智能赛道也并不拥有绝对的优势,甚至面临更多挑战。
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具身智能已经有不少玩家。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去年一年内,国内具身智能领域至少有60起融资事件。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入竞争、做出创新突破,并不能仅仅依赖“大力出奇迹”。
此外对于大厂来说,AI应用上的突围不仅关乎技术,还有更多组织架构上的考验。
华兴资本集团投资银行事业部业务合伙人徐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具身智能确实需要一个更为综合且高速迭代的团队。目前来看,中国热度最高的具身智能企业都是科学家、连续创业者和大厂高管的综合阵容,且会持续招揽补充机电系统、智能系统、商业场景的高端人才,保持企业处于研发能力、产品迭代和商业落地的最佳平衡点上。
一位具身智能公司创始人向界面新闻表示,大型科技公司的强项是AI能力,但在硬件上不一定具备优势;并且,大公司更多会从自身业务的结合点考虑机器人的研发,而不是端到端地布局机器人,这也会成为创业公司的竞争点。
早在2024年年初,蚂蚁集团就成立AI了创新部门,负责人徐鹏曾在谷歌任职,聚焦视觉和自然语言基础模型研究。之后一整年,蚂蚁集团进行了多番架构整合,直到去年年底,涉及AI和技术创新的部门再次经历变动。去年12月,蚂蚁集团总裁韩歆毅发布全员邮件,将AI平台、AI infra与AI产品运营部门,以及数据平台与服务部,合并为新的数据智能平台与服务部。据界面新闻了解,此次变动也涉及多位原CTO线及蚂蚁技术研究院的高管变动。
在这样的境况下,如何布局新老业务、如何将业务和基础研究相结合,都是蚂蚁在技术之外需要考虑的复杂难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