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仁荣的亮相,令公众得以看见中国经济结构在更深处发生的变革。

文 | 竹里

两天前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掀起了一阵热议。

大众尤其关注此次会议上的企业家阵容。有人注意到,王传福和雷军中间有一位坐姿特别的企业家,他微微后靠,侧着身体,面前的名牌上写着:" 虞仁荣 "。

人们很疑惑,在如此重要场合,为何虞仁荣能坐姿如此松弛地发言呢?

提起虞仁荣这个名字,很多网友感到陌生,但在半导体界,这个名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称他为 " 国内芯片领域领袖式人物 ",一点也不夸张。

虞仁荣不仅是首富,还是首善,其创办的韦尔股份,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图像传感器厂商,放眼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索尼和三星。2022 年,虞仁荣更是捐赠了 300 亿元,在家乡浙江镇海建设一所高标准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虞仁荣这一举动,曾引发外界巨大轰动。

不过,笔者注意到,虞仁荣一如既往地以低调示人,网上甚至找不到一篇关于他的完整报道。但不可否认,虞仁荣的亮相,令公众得以看见中国经济结构在更深处发生的变革。

" 中国首善 " 低调为人

捐赠家乡 300 亿元建大学

虞仁荣能够作为半导体行业代表出席这场高规格座谈会,绝非偶然。

在半导体一大细分市场—— CMOS 图像传感器(CIS)领域,他所创立的韦尔半导体已经确立了世界级竞争力,不仅在手机 CIS 市场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三,在新兴的车载 CIS 市场份额更是直逼老大安森美。

笔者搜索发现,虞仁荣此次出圈之前,最近一次新闻是,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4 胡润慈善榜》,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首次获得中国首善的名号。

过去一年虞仁荣 3 次向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韦尔股份共 5000 万股股票,价值达 53 亿元。

排名第二的是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他在武汉大学 130 年校庆时,捐赠了一笔 13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金。

2022 年,宁波官方公布——宁波籍企业家虞仁荣捐资 300 亿元,在家乡建设一所高标准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其中 100 亿用于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200 亿元作为办学资金,用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基本运营费用。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效果图

当时这一消息引发外界巨大轰动。因为 2021 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榜的 100 名企业家,全年加起来也才捐了 245.1 亿元。

目前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汇聚了一大批行业顶尖人才,已签约的 60 余名教授中,光院士就有 10 位,登上 " 全球前 2% 科学家 " 榜单的有 23 位。

这所大学如今仍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项目 " 一期 -1" 计划于 2025 年 6 月竣工。之后,学校将开始招收本科生,规划十年内在校生规模为 10000 人,本科、硕士、博士比例 4:3:3,另外还有 " 一期 -2" 和二期项目,持续到 2030 年建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 40 年前,1984 年 " 世界船王 " 包玉刚回乡省亲,捐献了巨资 2000 万美元创办宁波大学,受到乡邻们的热情欢迎。

当时,在人群中有个 18 岁的少年站在村口欢迎同村的 " 世界船王 ",把这一幕场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这个少年便是虞仁荣,虞仁荣在取得大量财富后也选择了同样的道路。

来自清华 EE85 班

不折不扣的投资 " 猛人 "

事实上,在拿下 " 中国首善 " 称号背后,虞仁荣是个不折不扣的投资 " 猛人 "。通过 " 买买买 ",一个庞大的半导体资本版图,正在他手中逐渐浮现。

回顾虞仁荣的发展经历,他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对改变一个人的际遇,甚至是一个产业有多大的力量。

1966 年,虞仁荣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

虞仁荣从小到大都是 " 学霸 "。1985 年,他 19 岁时,作为宁波镇海高考状元,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通信系(现为电子工程系)。

虞仁荣

在整个中国半导体领域,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85 级也是个特殊的存在。虞仁荣所在的那个班,在业内有一个如雷贯耳的统称—— EE85 班。这个班级走出了十多位千亿规模的芯片公司创始人和高管。

比如,存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的创始人之一舒清明、射频芯片龙头卓胜微电子的联合创始人冯晨晖、图像芯片龙头格科微电子的创始人赵立新、AI 芯片龙头燧原科技的创始人赵立东等,都是虞仁荣的同学。

在那个微电子产业艰难起步的当口,即便这帮恰同学少年的精英人物里,虞仁荣对做生意的兴趣和天赋也早早为人称道。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虞仁荣运气不错,进入了浪潮集团当一名工程师。在当时,浪潮集团刚刚研制出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成为当时 IT 领域的明星企业。但在虞仁荣看来,与他的预期相距甚远。

于是,仅仅在浪潮待了两年后,虞仁荣离开了浪潮,进入香港龙跃电子有限公司,担任北京办事处的销售经理,主管电子元器件的代销分销,这一做便是 6 年。但虞仁荣并不满足于只做销售代理。他曾说过,经销商只能在其他厂商 " 吃肉 " 时喝到一口汤,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2007 年,已经小有成就的虞仁荣再次选择走出舒适区,41 岁的他创立韦尔半导体,打造自有品牌的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产品,开始 " 两条腿走路 "。

2017 年 5 月,韦尔股份成功登陆 A 股。当时,韦尔股份的半导体设计及销售,在总营收中占比只有 30%,其他的均为电子元器件代理及销售业务收入。从业务层面来看,它还是 " 喝汤 " 为主,芯片业务仍旧缺乏。

但上市两个月后,韦尔股份就发布拟进行 " 重大资产重组 " 的公告停牌。这家公司发展史上真正的重头戏来了。" 落魄 " 的豪威科技以 120 亿元的作价,开始在资本市场上寻找 " 下家 "。出乎大众意料的是,当时市值只有 80 多亿元的韦尔股份,向豪威科技递出了橄榄枝。

并购之后的韦尔股份 " 摇身一变 ",成为全球第三、国内市场排名第一的 CIS 芯片厂商。2019 年,韦尔股份实现营收 136.31 亿元,归母净利润 4.65 亿元,同比增长 221%。其中,以豪威科技为主的 CMOS 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了七成。

而在 2019 年,随着中美芯片博弈升级,芯片设计的国产化替代成为大势所趋,经过过往的沉淀积累,韦尔股份也在这一节点站了出来,成为华为等诸多国内企业进行产业链国产替代的底气和依靠。目前,公司的总市值虽然回落至 1656 亿元,不过公司业绩却创下历史新高。

" 我对半导体行业充满信心。" 去年 9 月,在位于上海张江的办公室里,虞仁荣接受采访时,谈及最多的词是 " 信心 "。

在虞仁荣看来,一家公司能否维持高速增长,建立在技术是否领先的基础上,研发投入大不大,研发方向对不对。" 投入不大肯定没戏,投入大方向错更不行,因此不但要投入大且方向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