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等27个专业暂停招生,书法学等10个专业被撤销……近日,一则关于山东大学停招27个本科专业的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

山东大学招生专业从 126 个锐减至 99 个。事实上,山东大学并非个例,整个高等教育专业调整优化正在加速。2024年,教育部共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学着学着成了“关门弟子”,可能是不少高校学生当下的经历。

“一破一立”“一撤一增”,专业大洗牌的背后,并非简单的“加减法”,而是有着深刻的底层逻辑。

专业设置调整,首先要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些专业,曾经的确是热门专业,但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背景下,可能逐渐 “由热变冷”。这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减弱,专业与市场需求不适配的问题日益凸显,造成了相当大的就业压力,必须充分考虑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问题,积极响应社会发展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加速调整专业布局与市场的供需关系。那些就业率过低、多年持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自然也就成为调整的重点对象。

而更深层次来说,则是专业调整的小逻辑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大逻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正在重塑经济社会格局。谁能够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掌握优势,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原始策源地,必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因此,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实现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成为必然选择。

可以看到,在这一轮专业调整中,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受到重点聚焦,高校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更加紧密,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显著提升。提升人才竞争力与科技支撑力,也是我们当下建设教育强国,更好地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每个专业都会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和时代使命。当初设立某个专业是顺应时代需求,如今撤销某个专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天的热门专业,在未来或许也会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专业的撤与增,还仅仅是第一步。简单的专业“加减法”显然无法回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快速变化。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联合培养的机制,推进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跨界合作,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大学专业设置应当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面向国家发展战略。